Steve Perlman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,WebTV和云游戏处理器OnLive均出自他的设计。Perlman表示,他可以解决这一难题,通过更好地利用无线带宽,提供成本更低、更加轻薄的手机。过去十年中,Perlman专注于一项名?#23567;皃Cell”技术的开发,把个人手机变成数据基站。Artemis Networks公司位于旧金山,预?#24179;?#24180;就可推出这项技术。但虽然Perlman对此技术的革新性自信满满,但还是招致很多怀疑的声音,甚至很多来自移动行?#30340;?#37096;。
传统的标?#23478;?#21160;网络通讯采用信号塔(cell tower)的模式,信号呈伞装分布,信号塔数据最强,而离塔越远,信号越弱,通常覆盖的有效范围在几个平方公里。塔和塔之间还要避免相互干?#29275;?#25163;机处在某个信号塔的覆盖范围内,就会选择从该信号塔接?#25307;?#21495;。每个手机都会?#26377;?#21495;塔的总信号中分得一部分能量,如果接入该网络的手机数量过多,就可能导致网络崩溃。
Perlman介绍说,pCell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思路,不是避免信号互相干?#29275;?#32780;是鼓励信号碰撞,这种干扰?#23548;?#19978;还能增强手机信号。与pCell系统配套的是比电?#26377;?#21495;接收器体积更小的“pWave?#20445;?#19968;种路由器,来作为信号发生器,这些路由可以被放在各种地方,如楼房顶端,并且信号可以相互叠加。对个人手机来说,就能重叠形成个人的数据基站,并随着人在网络中移动而移动。这?#20013;?#21495;不会因为新设备加入网络而衰减,反而会因为接入点增多而加强。
pCell网络决定每个手机节点无线网络接入情况,手机正常的上行信号传递到pCell数据中心。数据传输按照下述方式进行:假设YouTube视频需要通过流媒体形式传输到不同的智能手机上,视频数据首先从YouTube发送到pCell数据中?#27169;?#28982;后选择与手机配对的最佳节点进行传输。
该技术对手机硬件要求低,LTE设备均可使用,从?#20013;?#30340;常规蜂窝数据模式转移到pCell模式不会引起其他外观变化。Artemis表示将与无线运营商和频率持有人建立合作,?#36865;猓?#20063;将与对在未授权频率使用pCell技术?#34892;?#36259;的企业展开洽谈
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Bhaskar Krishnamachari是研究无线网络方面的专家,他对于pCell的持有鼓励的态度,表示pCell和MIMO技术有些类?#21860;IMO是多入多出技术(Multiple-input multiple-output)系统的简称,是在无线电信号发送出去?#20445;?#36890;过反射分成多份信?#29275;?#27599;份信号都是一个空间流。与MIMO相对应的是单输入单输出(SISO)信?#29275;?#36825;种系统一次只能发送或接受一个空间流。MIMO大大增加了信号容量,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,成倍地提高频谱利用率,提高信号道可靠性。和pCell一样,也是利用同一基站中的多个天线,利用手机接收,在同一网络中同步传输。利用分布式多用户MIMO,每个传输数据的天线和接收器都组成独立的设备,通过基站?#30001;?#24635;服务器的辐射范围,增强网络覆盖能力。
Perlman技术原来命名为DIDO,DIDO是“distributed input, distributed output”(分布式输入和分布式输出)的简称,和MIMO?#29992;?#21517;上看就十分相?#21860;?#20294;Perlman生成该技术能不断提高网络容量,随着基站(连入设备)和服务器的增加,能提高网络速度,而MIMO技术则不会。
在阅读了与该技术相关的专利后,Kirishnamachari表示,从理论上看该技术似乎确实是可行的。
Perlman也做了一些pCell的实例展示,包括用5兆赫频谱和pCellt天线为八台iPhone同时传输高清流媒体视频,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网络通常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的流量需求。
当然这些演示是以非常严格控制的条件为前提的,而要用在真实生活中还面临诸多?#31933;劍?#22914;保证基站同步,在用户移动过程中提供连续不断的网络支持,还有这一切的前提:把手机改装成支持pWave的基站。
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,Krishnamachar认为这项技术可能更适合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,如机场、超?#23567;?#29699;场等,而不是在广阔的城乡实行普遍推广。 |